真可愛
可愛。說不清自己對情人的愛慕究竟是怎麼回事,戀人只好用了這麼個呆板的詞兒:「可愛!」
1
「九月的一天,陽光明媚,我上街去買點東西。那天上午,巴黎真可愛……等等。」
紛紜的知覺和感受剎那間構成了一個令人頭暈目眩的印象〈嚴格說來,頭暈目眩也就是看不見,說不出〉:天氣,季節,光照,大街,人流,巴黎的市民,繁華的商店,所有這些都讓人觸景生情:簡單說來,一個惹人思緒,讓人欲辯已忘言的畫面〈正像格雷茲所能描繪的那樣〉1[Y1] ,慾望誘發的好心境。整個巴黎都置於我手掌之中,雖然我並未有意去捕捉它;我說不上是慵倦,也不能算貪婪。歷史、勞動、金錢、商品、大城市的冷酷等等,那些與巴黎的魅力不相干的現實被我整個地拋在了腦後;我眼中只剩下自己以審美慾求捕捉的對象。拉斯蒂涅站在拉雪茲神甫公墓的頂端對著巴黎吼叫:「現在咱們來較量一番吧」2[Y2] ;而我卻對巴黎說:你真可愛!
早晨醒來時,我的腦子裡還縈繞著夜晚的一個印象,被一個幸福的念頭攪得疲憊不堪:「昨天晚上,X……真可愛。」想起了什麼?古希臘人稱之為“Ia
charis”:炯炯的雙眼,光澤的肌膚,容光煥發的意中人;或許,就應了古語“charis”的意思,我還要補充這樣一個念頭──希望──:情人會滿足我的願望3[Y3] 。
2
出於一種奇特的邏輯,戀人眼中的情人彷彿變成了一切〈就像秋天的巴黎〉,同時他又覺得這一切中似乎還含有某種他說不清的東西。這就是對方在他身上造成的一種審美的幻覺4[Y4] :他讚頌對方的完美,並因自己選擇了完美而自豪;他想像對方也希望戀人所愛的是他/她的整體──這正如戀人所渴求的──而非某一局部;對這整體,戀人用了一個空泛的詞──因為我們在詳察整體時,整體就不可能不縮小──真可愛!這裡沒有絲毫具體的優點,只有情感熔鑄的整體。然而,「真可愛」這一讚嘆在顯示整體的同時,又揭示出整體的不足之處;它想點明我迷戀的究竟是對方身上的什麼東西,但這些東西恰恰又是不可捉摸的;我好像始終蒙在鼓裡、我的語言嗑嗑絆絆,憋了半天,最終也只是擠出了一個空泛的字眼,好像對方身上確有能喚起我愛慕之心的地方,但卻無跡可尋。
3
我一生中遇到過成千上萬個身體,並對這其中數百個產生慾望、但我真正愛上的只有這一個。這一個向我點明了我自身慾望的特殊性。這一選擇,嚴格到只能保留唯一〈非他/她不可〉,似乎構成了分析移情和戀愛移情之間的區別;前者具有前瞻性,後者具有特殊性5[Y5] 。要在成千上萬個形象中發現我所喜愛的形象,就必須具備許多偶然因素,許多令人驚嘆的巧合〈也許還要加上許多的追求、尋覓〉6[Y6] 。這真是一個奇特的謎,我百思不得其解:為什麼我愛慕這一個?為什麼我苦苦地思念他/她?我渴求的是整體〈倩影、形態、神情〉?或僅僅是某一局部?倘若是後一種,那麼在我所愛的情人身上,又是什麼東西最令人心醉?是什麼不起眼的小東西〈也許小到難以置信〉或是什麼微不足道的小事?是斷了一片指甲,崩了一顆牙,還是掉了一縷頭髮?再不就是抽煙或閒聊時手指叉開的動作?對這種種細微末節,我憋不住想說:這多可愛!可愛的意思就是:這是我喜愛的,也就是唯一的:「沒錯,這正是我喜歡的。」然而,我愈是感覺到自身慾望的特殊性,我愈沒法表達清楚;目標的精確與名稱的飄忽相對應;慾望的特殊性只能引起表述的模糊。語言上的這一失敗只留下了一個痕跡:「可愛」〈「可愛的」最恰切的翻譯應該是拉丁文的“l’ipse”:是他,確實就是他〉。
4
「可愛」是精疲力盡之後留下的無可奈何的痕跡──
一種語言的疲乏。我斟字酌句,搜索枯腸,也無法恰如其分的形容我所愛的形象,無法確切表達我的愛慾,到頭來,我不得不甘認──並使用──同義反複〈套套邏輯〉:這可愛的東西真可愛,或者,我愛你因為你可愛,我愛你因為我愛你。迷戀的情愫構成了情話,但又箍死了情話。要形容迷戀,總不外乎這樣的表述:「我給迷住了。」到了語言的盡頭不得不重複最後一個詞──就像唱片放完之後老是重複同一個音一樣──的時候,這種語言上的肯定讓我陶醉:雄辯宏論的精彩煞尾,市井穢語的低俗,以及震聾發聵的尼采式「是」7[Y7] 等種種價值觀在此匯聚共存,而同義反複不正是呈現了這一奇特的狀態嗎?
[Y1]狄德羅〈Diderot〉:關於「涵義深刻」的理論〈萊辛,狄德羅〉,《狄德羅全集》,第三卷,第542頁。〈格雷茲〈Jean-Baptiste Greuze, 1725~1805〉,法國畫家,作品多帶有勸喻意味。──譯注〉。──原注。
[Y2]巴爾札克〈Balzac〉,《高老頭》。──原注。
[Y3]希臘文Charis,其相對的法語詞為grace,兼有優美、神賜之意。──譯注。
[Y4]此處的「他」即對方〈對方一詞在原文中為l’autre,原指相對於主體或自我的別的東西或他人〉;由於本書中的戀人通常是指一正在戀愛的主體,並不強調其性別,因此,自然也不強調對方的性別。正如戀人可以是男的,也可以是女的一樣,對方也同樣可男可女。原文中一般用中性的人稱代詞表示這一概念,翻譯時也就避繁就簡,遇到類似情況,不用「他/她」,而用「他」。──譯注。
[Y5]拉崗:「人們並不是每天都能遇見符合自己慾望形象的。」《討論集》〈Seminaires〉第一卷,第163頁。──原注。
[Y6]普魯斯特〈〉:表現慾望的特殊性之一幕:查理和朱皮安在蓋爾芒特府邸的庭院邂逅。詳見《追憶似水年華》,第四卷,〈索多姆與高莫爾〉的開頭部份。──原注。
[Y7]指尼采肯定人生的思想觀點。──原注。